6月22日至23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组赴商城县开展火绫子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玉海抢救性记录,工作组首先对李玉海进行了口述史采访纪录,23日在商城影剧院对李玉海的传统火绫子和商城县歌舞传承中心的新编火绫子进行了表演流程的系统拍摄。
商城火绫子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其起源于北宋,在豫皖鄂大别山地区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其主要特点是:表演一般由九舞者组成,其中一名掌杈伞的叫作“老杆儿”;四名女角,称作“四梳”,俗称“蜡花”或“花鼓娘子”;四名男角,称“四挎”或“花鼓腿子”;基本九名舞者之外,另有1-2人,替换老杆儿,兼打场子,同时可根据演出场地、时长、剧情,来增减队伍,7人、11人、13人均可,形式灵活,变幻多样。舞蹈动作分大场小场两种,大场为两段式结构。由“老杆儿”引“蜡花”和“花鼓腿子”出场,领舞以“踢四场门”、“拜四方”等近20种名目组成各种队形。小场是表演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小舞蹈,有抢手巾、抢扇子、抢板凳、逮蜡花等情节,步法有踩搓步、颤步、碎步等。
蜡花手中的扇子,有飞扇露喜、开扇遮羞、推扇传情、点扇发怒、瞅扇思情、摇扇不闲、背扇怀愁、打扇戏谑等扇功。传统的调度有圆场、半圆场、龙摇尾等。老杆儿”是火绫子的灵魂人物,其手中的伞,可撑可转可摆可抖。商城火绫子亦舞亦唱,说学逗唱,辅以打击乐相伴奏。所到之处,锣鼓喧天,歌声悠扬,舞姿风趣,道白诙谐,引人入胜。
火绫子保留了农民古朴的表演艺术形式,热闹、风趣、喜庆,适应性强;唱腔是多种原生态民歌和戏曲的集成;唱词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机灵、亦庄亦谐,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动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融刚劲舒张、质朴优美、风趣诙谐于一炉。
李玉海,男,1935年11月出生,汉族,初中学历,火绫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49年9月应征入伍四野战士,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因战负伤转业到商城县政府工作,1996年离休至今,从事传统舞蹈火绫子的传承。李玉海十多岁时跟着父亲学习火绫子表演,18岁时便加入父亲所在的火绫子表演团登台表演,他在工作之余衷情于火绫子的表演。特别是1996年以后,协同夫人组建火绫子艺术团,弘扬传统文化,授徒传艺,带领火绫子赴全国各地参加文艺会演,把商城火绫子传播到千山万水。2008年,他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商城火绫子代表性传承人。
抢救性记录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采用影像方式进行的关于非遗传承人的影音、口述文献采访并对其进行档案保存工作。在抢救的前提下,兼顾研究与传播需要,工作过程中完全尊重自然规律和文化习俗。其主旨是以自然主义记实风格,而非为了视听效果而虚造、虚构,以学术为导向的影音文献建设,而非单纯以艺术为导向的创作。除口述史访问之外,以采取客观观察式拍摄为主,同时根据场景需要配合以浸入式、调查式等方式进行拍摄。
由于时代变迁、后继乏人等原因,许多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随着传承人的去世而人走艺绝,这凸显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本次省非遗中心来信开展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其实就是与时间赛跑,通过对高龄传承人的音视频记录,保存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下一步,商城县将学习省非遗中心的经验,开展抢救性记录的技术培训,联合省市专家,组建工作组,深入基层,提升抢救性记录水平,以音视频手段全流程记录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
省非保中心工作人员对商城火绫子省级传承人李玉海进行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