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大别山北麓,河南最南端,当商城县被省林业局授予省级森林城市的消息传来后,全城为之振奋。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近年来,特别是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以来,商城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造管并重”的林业发展方针,立足商城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保护生态、优化生态、利用生态、转化生态。
结合山区森林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五化”工程,全县国土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森林质量持续提升,林业综合效益更加凸显,城市森林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31%,活立木蓄积量763万立方米,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0天左右,森林商城正从生态大县迈向生态强县。
生态安全屏障愈加坚实
视生态为发展的“底线”、把绿色作为发展的“底色”,森林资源富集的商城县,以更加竞进的姿态,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
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紧紧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国家储备林等林业重点项目,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多元投入,抓重点、攻难点,充分调动全县上下造林绿化积极性,抢抓有利时机,大力植树造林。2016年以来的4年时间,全县累计投资7950万元,完成生态建设35.7万亩。其中,林业重点工程造林14.08万亩,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0.52万亩、中幼林抚育21.13万亩。
“创森”以来,商城县建设油茶、茶叶、青钱柳、豆腐柴、小杂果等经济林基地8.1万亩,抚育森林8.7万亩,完成沪陕高速、G220、S337和河道等生态廊道建设2.2万亩。国土绿化面积大幅增加,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牢固构建了坚实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城乡“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着力提供公平普惠的生态产品,让城乡群众方便地进入森林、亲近森林、享受森林,是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
自2013年起,商城在全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创森”启动后,乡村绿化美化也是重头戏。全县370个行政村中,有196个行政村建有3亩以上的小型公共绿地,建立了河浦村、田湾村、里罗城村、韩楼村等一大批美丽乡村。全县23个乡镇中,有22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均建有45亩以上的小型公园或游园。
在城区,商城县建设各类城市森林、绿地1371亩,改扩建桂花博览园、鲇鱼山水利风景区、铁佛寺省级湿地公园408亩,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8平方米,建城区绿地率达到47.66%。.
大力构建道路绿荫、水岸绿网,道路林木绿化率95.1%,水系绿化率平均达到86.7%,如一张绿网把城乡笼罩其中。如今,商城形成了以绿美城镇社区为中心,绿美道路河流为廊道的林城相依、林居相依、林路相依、林山相依、林水相依的城乡一体化森林景观格局,城乡绿化美化得到明显改善。
林业特色产业增绿增收
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商城县将生态造林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018年,油茶、茶叶、青钱柳等林业产业被列入商城县十二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县有林业专业合作社128个,有长园野生茶油、龙潭油茶、兴霖农业、黄檗山旅游、宇发农林、一凡农林、浩沅松韵林业等省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在林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高标准建成了大规模的油茶、茶叶、青钱柳、核桃、晚秋黄梨、构树等林业特色产业基地约50万亩。全县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36万亩,产值5.61亿元,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商城茶油、商城青钱柳茶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认证。
栽下“摇钱树”,结出“富民果”,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2018年,全县林业社会生产总产值达36.77亿元,较2017年增长7.1%,实现绿富同兴。
绿水青山是商城县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大的优势所在,该县高度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早在2012年,商城县就率先在全省实施林业禁采、禁伐、禁运“三禁”措施,拧紧了生态“阀门”。对于120.6万亩的国家级公益林,商城县聘用了1464名生态公益林护林员,实行全覆盖的网格化管理。
人民群众在优美生态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生态意识逐渐增强。商城县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新建多处生态文化基地、森林体验和科普教育基地、义务植树基地等,“创森”宣传铺天盖地展开,成功举办金刚台、黄柏山全国徒步大会,人民群众对“创森”的知晓率、参与率、支持率大大提升。
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只是森林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商城上下将继续发扬“敢干、苦干、实干、巧干”的黄柏山精神,加快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把十年森林城市建设蓝图描绘在山水间,将商城建设成为绿满大地、四季常青、山水园林、生态文明之城。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