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县文化馆 欢迎您!当前时间: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商城文艺

当前位置┃主页 > 商城文艺 > > 正文

德艺双馨传佳话 春风化雨育新人 ——记信阳剪纸和叶雕市级代表性

时间:2019-12-17 09:38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点击: 次    字体大小:
       近日,河南省第二届文明家庭公布,信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华梅光荣入榜。作为信阳剪纸和商城叶雕的双料传承人,朱华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挥刀舞剪巧手精作,在修德育人旅途中行稳致远。
朱华梅教孩子剪纸

朱华梅教贫困户剪纸
朱华梅剪纸进校园活动

朱华梅一家

 

一把剪刀一生情,吹进黄沙始得金

 

      朱华梅自幼酷爱民间剪纸艺术,小时候逢年过节,男人们玩龙舞狮,妇女们玩灯唱戏,老奶奶们剪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和变幻无穷的吉祥图案贴在门窗上、灯笼上,那些多姿多彩、形象逼真的喜花、窗花、灯花令年少的朱华梅流连往返、爱不释手。刚会拿剪刀的朱华梅便跟着街坊的老奶奶剪纸玩,小花小草、小鱼小虫……冥冥之中,这些可爱的剪纸图案激活了朱华梅的艺木细胞,让她对剪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一开始,朱华梅手中的剪刀并不听话,怎么剪也没有老奶奶的像。老奶奶告诉朱华梅,剪纸也有窍门,要多看别人的,还要多想,多用心才能剪好。朱华梅开始了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反复练习。手中的剪刀开始听话了。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朱华梅继承了民间传统,又有创新和发展,其剪纸利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剪出简练、概括、稚拙感很强的作品来,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其剪纸作品获河南省第二届剪纸大赛二等奖、中国首届“中华巧女”工艺品大赛中华巧女奖。朱华梅在剪纸创作的同时,拓展自己的视野,她于2006年开始树叶雕刻艺术创作,利用树叶的形状、颜色、叶脉,把山水、云霞、花鸟、生灵等人间美好生活及向往经刻刀浓缩于方寸之间,使小小叶片展现无尽风采。

 

忠厚家风担道义,孝老养亲苦作醴

 

      朱华梅是红军的后代,小时候,常听爷爷讲红军的故事。老一辈革命者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和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从小就在朱华梅的心中扎下了根。爷爷是从血雨腥风中走过来的人,几乎不识字,但是他的思想品德和乐于助人,给朱华梅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他树己树人,是很好的拓荒者。他对亲朋邻居基本一视同仁,慷慨相助。在饥荒时期,爷爷把家里仅有的粮食,给那些饥肠辘辘的邻居送去;他视战友如亲人,即便自己身体不好,也坚持给战争留下残疾的战友家挑水、搬煤块、砍柴,问寒问暖。爷爷是讲规矩、守信用、大慈爱且乐于助人的长辈。他身教言传,鼓励朱华梅做好人好事,埋头耕耘过程莫问何时收果。
      87岁的曾祥秀是朱华梅的婆婆。十多年前,朱华梅公公去世,患有老年痴呆、腿部残疾、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瘫痪在床的曾祥秀就一直与朱华梅一家生活在商城县城关镇的一所居民小区内。由于生活不能自理,曾祥秀每日的吃喝拉撒都要有人照顾。多年来,邻居们都说,朱华梅这个儿媳当得没话说!尽心尽力侍奉婆婆,一日三餐端到面前,冷热适宜的可口饭菜一勺一勺地喂到老人嘴边。十多年来,常年卧床的婆婆占去了朱华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面对这些,她从无怨言,总是身体力行,带动全家人善待老人,孝顺老人。言传身教之下,朱华梅28岁的儿子花翔已经成了照顾曾祥秀的主力。一有时间,他就给奶奶喂饭,帮奶奶梳洗、翻身。一家老小,四代同堂,朱华梅的家庭如千万家庭一样普通;至淳至孝,其乐融融,这个幸福的家庭又让无数人羡慕。
 

衷情传承携后进,德艺双馨显芳华

 

      朱华梅多年来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活动,将剪纸、叶雕技艺传授给孩子们,让他们爱上传统文化,掌握一技之长。她经常鼓励孩子们:“用知识支撑人生,用信心化解困难”,使得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爱心妈妈”!如今,她的学生也学有所成,更坚持把剪纸技艺传给更多的人。而且她还会召集村里留守的妇女,一起学习剪纸和叶雕,把剪出的优秀成品销往省内外,解决她们的生计问题。
      她的学生——崔友俊,在2016年初与朱华梅因剪纸而结下师徒之情。有一次崔友俊带8岁儿子去朱老师工作室。朱华梅正在创作一幅四世同堂的剪纸作品,里面正好展示朱老师一家温馨的画面,朱老师给婆婆梳头,儿子端着盆水给婆婆洗脚,这时崔友俊儿子趴在桌子旁边指着上面说:“妈妈,妈妈,您看叔叔正在给阿婆洗脚呢,回家后我也要给奶奶和妈妈洗脚。”那一刻,崔友俊觉得来这里自己不仅学了剪纸,而且儿子还被这里的文化所感染,学会了孝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朱华梅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长期以来扎根基层,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创作,不懈学习,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征途上,踏出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