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趁火打劫”的典故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的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国,不得不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但是勾践立志复国,卧薪尝胆,他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并骗得夫差的信任,最终被放回越国。
回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于吴国,年年进献财宝麻痹夫差,但其暗地里则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几年后,越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人心稳定。
吴王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靡奢侈,还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
吴王夫差决定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见此情形,勾践决定大举进兵吴国,而吴国此时国内空虚,毫无还击之力,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
“趁火打劫”的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火打劫,拽回云步,经转山洞而去。”